无论是被毒蛇或无毒蛇咬伤,都会引起恐惧,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腹泻和出汗),难以从中识别是否为毒液螫入的全身表现。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的表述,无毒蛇咬伤仅有局部症状和体征,一般是疼痛和在咬伤部位有2~4排蛇上颌的咬痕。
蛇毒螫入后,依据中毒程度和毒蛇种类不同出现局部、全身、或合并表现。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特别见于有过敏史的耍蛇人。
蝮蛇
约25%的蝮蛇咬伤为无毒的(蛇毒未释放),无全身症状和体征。
局部特征包括≥1个毒牙牙印或咬痕。若有蛇毒螫入,一般在30~60分钟内在咬伤部位及邻近组织出现水肿和红斑。伤口有渗出提示蛇毒螯入。水肿进展迅速并在数小时内累及整个肢体。可出现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触痛,咬伤部位皮温升高。中等或严重蛇毒螫入者 ( 诊断),瘀斑较为普遍,在咬伤后3~6小时出现于咬伤部位及其周围。咬伤后瘀斑最严重
• 东部和西部的菱形蛇
• 棉口蛇
• 草原,太平洋和林区响尾蛇
咬伤周围皮肤可出现张力增大、变色。咬伤处通常在8小时内出现浆液性大疱、出血或合并出现。北美响尾蛇咬伤所致的水肿可以很严重但一般仅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毒液注入即便多也很少有筋膜下水肿,或筋膜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隔压力≥30mmHg1小时以上或在舒张压以下30mmHg范围内)。响尾蛇注毒后周围组织坏死较多见。大多数毒液对软组织的影响在2至4天内达到最大。
瘀斑不常见于铜头蛇和莫哈韦响尾蛇咬伤。
咬伤的全身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焦虑、意识障碍、自发性出血、发热、胸痛、呼吸困难、感觉异常、低血压和休克。部分响尾蛇咬伤者口腔可出现橡胶味、薄荷味和金属味。大多数北美蝮蛇咬伤引起轻微神经肌肉传导异常,包括全身虚弱、感觉异常和自发性肌束颤动,有些病人也有精神状态改变。莫哈韦蛇和东方菱背响尾蛇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呼吸抑制。
过敏者会迅速出现全身表现。
响尾蛇蛇毒螫入可引起不同的凝血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按国际正常化比率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上述变化也可共同存在,呈DIC样综合征。血小板减少通常为首发表现,可不伴其他症状,或在凝血障碍情况下引起自发性出血。凝血障碍典型表现为咬伤部位、静脉穿刺处或黏膜表面出血,也可有鼻出血,齿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或兼而有之。红细胞压积升高是早期继发于水肿和血液浓缩后出现的表现。之后,红细胞压积会因为补液与DIC样综合征引起的失血而下降。严重病例中溶血可使血细胞比容迅速下降。
银环蛇
疼痛和肿胀可能很轻或不明显,症状通常很短暂。这种蛇的咬伤时缺乏局部症状体征,会使人误认为是无毒咬伤,使伤者和医生产生没有危险的错觉。
被咬肢体无力可在数小时内变得明显。全身神经肌肉症状可延迟至12小时出现,包括虚弱和嗜睡、感觉变化(包括欣快感和嗜睡);脑神经麻痹则出现上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发声障碍和吞咽困难,还可有多涎、肌肉搐搦、呼吸窘迫和衰竭。神经毒性一旦出现,很难逆转,症状可持续3~6日。如不治疗患者会死于呼吸衰竭。